
0898-08980898
9月24日至29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5年第三季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2个城市开讲。
回首来路,陕公薪火绵延不灭,红色基因传承不断,哲思真理探寻不辍;直面未来,知识密匙助解现实之困,理论新篇续写时代华章,人大之声激荡强国征程。
在北京,中钢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大地以其父亲刘柏罗先生从在抗日军政大学求学到在延安兵工厂工作,再到参与研发的经历为引,生动讲述了军工传奇里的人大印迹。
在天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为主题开讲。他用“东升西降”“大争之世”简明概括21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深入分析“东升西降”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并重点强调中国在变局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出席天津场活动。
在内蒙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系统梳理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发展脉络,深刻阐释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政策精髓。他重点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各宗教健康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吉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柴云鹏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计算、算法与数据三条路径上的演进脉络,剖析了大模型、AI智能体、自动驾驶等前沿趋势。他从推动科研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等多维度,阐述了AI技术对国家战略布局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与深远影响。
在黑龙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深度探讨在数字化转型大潮席卷全球的特定背景下,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该如何构建既符合人性、同时又能够以战略为导向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管理新体系。为企业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指导。
在安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虎辩证分析了“何为民法典”与“民法典何为”,从民法典的深度、广度、温度和高度展开全面论述。他强调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习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并提出“十一个坚持”的具体举措,为实施好民法典、提高治国理政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广东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围绕“稳定币、数字金融与中美博弈”主题,系统梳理了数字金融特别是稳定币兴起的宏观背景与发展路径,提出数字金融已超越技术革新范畴,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他强调面对中美战略竞争与全球金融格局重构须“保持定力、主动布局”,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局势指明了战略方向。
在海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围绕如何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发掘新机遇的重要性,并从“顶天”和“立地”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新时代下各行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理论引领助力“两区”高质量发展。
在四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在全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与新形势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抉择,也是“十五五”时期的关键突破口,要求科学认识与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在云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作“文学IP转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主题报告,强调文学IP的价值挖掘必须扎根于地域文化土壤,通过影视改编、数字传播等多种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他深入剖析了文学IP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地方高校可发挥学科优势,成为地域文化资源转化的“学术枢纽”。本场讲座全程进行线上直播。
本季“陕公大学堂”公益系列讲座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主线,聚焦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实现主题特色与地方需求相契合。讲座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十五五”规划、涉外法治建设、红色文化传播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覆盖经济发展、法治建设、人工智能、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既服务国家大局,又贴近地方需求,深入践行“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在江苏,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陆杰华主讲“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思考”;在江西,中国人民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主讲“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奋进”;在湖北,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唐忠主讲“农村土地制度与乡村振兴”。
在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刁大明主讲“特朗普2.0的新变化与近期中美关系”;在浙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主讲“资本市场如何运用多元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发展”;在河南,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主任李学军主讲“鉴定意见的专家依赖及律师所向之想”;在甘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鹏主讲“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中国式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在福建厦门,中国人民大学2000级校友、福建省政协委员、和君资本创始合伙人金张育主讲“时代观察与个人选择”;在广东广州,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黄隽主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西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主讲“聚焦‘五篇大文章’ 发展西藏金融业”;在宁夏,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主讲“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在新疆,中国人民大学2008级校友、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马长发主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山东烟台,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德山主讲“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与党史课教学”;在湖南,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院长黄文艺主讲“深入学习领会习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陕西,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学院教授刘硕扬主讲“从九三阅兵看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强军梦的时代篇章”。
截至9月28日,本季“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已举办25场,剩余7场将在29日如期而至。
9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将在重庆阐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十五五’宏观环境前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将在河北解读“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瑾将在山西分享“AI科技发展与管理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将在辽宁探讨“全球过剩与中国应对危机的战略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杜焕芳将在山东青岛以“涉外法治视角下的仲裁法修改”为题开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将在广西解读“新质生产力下的‘十五五’规划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石将在贵州带来“慈善、公益与商业:在利他与利己之间”的讲座。
为更好地凝练以“陕公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22日创办“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为名,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整合各领域专家力量,以纵横比较的视野讲清“中国为什么能”,以追求真理的精神讲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扎根实践的角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变“单一讲”为“系列讲”、变“校内讲”为“各地讲”、变“平面讲”为“立体讲”,逐步成为“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各地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文化现象蔚然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的开展,广泛汇聚师生校友智慧,不断加强校地联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专家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持续提升“陕公大学堂”品牌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迄今为止,“陕公大学堂”已举办8季共241场,开辟了“学理化”宣讲新境界,掀起了“群众性”学习新热潮,为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9月24日至29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2025年第三季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2个城市开讲。回首来路,陕公薪火绵延不灭,红色基因传承不断,哲思真理探寻不辍;直面未来,知识密匙助解现实之困,理论新篇续写时代华章,人大之声激荡强国征程。在天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为主题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出席天津场活动。为更好地凝练以“陕公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22日创办“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
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9月23日,莫言、袁亚湘、吴国盛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参加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线余名人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以一席“星空下的对谈”开启一场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科学、哲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巨擘,“AI时代”“人类价值”“伦理边界”“人类未来”几个关键词,一场幽默又深刻的对谈在星辰点缀的幕布下缓缓流淌开。举办“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已经不是人大第一次尝试探索数智化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发展新路径。